阿里员工离职有感:每个人都是卷中卷,老板抢资源,员工也是!

职场就像围城,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总是以“墙外”的视角羡慕着“墙内”的世界,而也许你的生活也出现在别人的梦中。希望“互联网坊间八卦”能成为您分享和了解不同生活的平台。

今天,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位已离职阿里员工的离职感言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阿里基层员工最原始的工作生活状态。希望这些“干货”能让你认识到不一样的阿里。


不知不觉,我在阿里已经待了一年。如果秋招的时候再让我选择一次,我不会再为了高薪选择阿里,而是会选择一个真心喜欢的行业,工资低一些也没关系,至少我能满怀热爱继续走下去。

有前同事说,进入阿里的那一天,和离开的阿里的那一天,是在阿里的工作经历中最开心的两天。仍记得秋招时的四轮面试,面试官说996你有什么看法?当时的我还没经历过社会毒打,意气风发地说平时在学校作息都是8 12 7,我认为996是很有规律的作息时间。面试官笑而不语,现在想想,他肯定觉得这孩子还是太年轻。收到阿里的录取邮件的时候,是真的高兴,毕竟当时的阿里市值第一,在我眼里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。

入职那一天,我既有些紧张,又有些激动。园区的一切都是新鲜的,员工食堂、健身房、部门的领导和同事,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。当时有同事开玩笑说,过两个月你就会相看两生厌了,我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会一直保持这份乐观和热情。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好多同事都不化妆,面容憔悴地来上班,没想到之后我也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。

前三个月试用期,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蜜月期,如果没有这么频繁地拥抱变化的话。三个月换了三个项目,往往是刚了解一个业务,做完一个季度的规划,就换到下一个业务。这不是我们部门的通病,和我一起进入阿里的同学,三个月也换了两个项目。阿里价值观有一条拥抱变化,我能理解这个时代拥抱变化的必要性,但是如此频繁地拥抱变化,上线的项目还没看到数据效果就被别人接手,个人很难得到沉淀和成长,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刚毕业的新人。

在阿里,跟对领导非常重要,重要程度不亚于大学选专业。我有一个同学,他的老板被排挤,于是他也跟着被排挤。他的老板做业务被人吐槽没有业务思考,没有开发愿意做他老板的需求,于是他的需求也很难推进。对于校招生来说,老板还扮演着导师的决策。如果你的老板不会带新人,那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自己不停地试错和摸索,如果你的老板会带新人,给下属输入很多业务思考,你就能快速成长起来。

我的老板跟同期进公司的同学比起来,是非常好的领导和导师,既有管理能力又有业务思考,还会带新人。我有一个同学就没那么幸运,老板的业务没人愿意做,老板自己都推不动他自然就更吃力不讨好,所以他两个月就想离职,因为每天都很煎熬,获得不了任何进步和成长。

跟对老板,还需要选好业务,同一个部门下的重点业务和普通业务和棘手业务差距巨大,不同部门的业务前景更是天差地别。阿里有7个事业群和25个事业部,每个部门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公司,所以部门和部门之间差距很大。有的部门勾心斗角,内耗严重,每个人都是卷中卷。有的部门则氛围很好,同事和睦,业务发展顺利。去年因为疫情,钉钉崛起,好多同事都看好钉钉的业务发展,转岗去钉钉,毕竟业务发展好的部门才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绩效和更丰厚的奖金。

在阿里这一年,我也收获了不少职场经验,很多以前不能理解的事情现在也都习以为常。做电商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能看到世界的参差,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,你讨厌的别人不一定讨厌。人的行为是没办法预测的,群体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甚至被控制的。比方说淘宝不知道我会点哪个商品,但是和我相同用户画像的这群人70%都点了A商品,那我大概率会点A,但我也可能点BCD。做业务还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,而不是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做业务,要分析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习惯,才能做出用户买账的产品。

和同事相处也是有诀窍的,同事不是同学,同一个老板的同事很难成为朋友,毕竟大家要分的是同一块饼。老板把这个好业务给你,把不好的业务给他,难免会有嫌隙,毕竟评绩效的时候也是同一个老板评,好业务容易出成绩是所有人的共识。千万不要跟同事掏心掏肺,同事不仅不会觉得你真诚实在,反而觉得你不成熟,所以分寸感很重要。同学之间闹掰了大不了以后不往来,同事之间关系不好,只要你还在这家公司,同事之间的明枪暗箭就会一直困扰你。

无论是业务还是老板,像我们这些的基层打工人是没有选择权的,老板是谁,做什么业务都是跟着部门的规划走,而部门的规划是公司大老板们一起制定的。打个比方,假如今年淘宝目标是10亿日活用户,那么淘宝各个部门的kpi分别是多少,那这个部门的重点业务是什么,谁来做,一层层分配下来,最后明确到这个业务由哪些团队或哪个团队负责,团队的负责人是谁,pm是谁,由哪些员工组成。

客观来说,有前景的业务只有那么几个,僧多粥少,大家都想去,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在做前景一般发展一般的业务,还有人做的是吃饱上顿没下顿的业务。有的业务生命周期非常短暂,老板一拍脑袋说要做,几十个人轰轰烈烈做了大半年,换老板了下一个老板说不做,整个项目就此下线,消失得无影无踪,几十个人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。阿里有很多这样朝令夕改的项目,也有很多重复造轮子的工程。

刚开始我觉得,这么大一个项目,说做就做说不做就下线,这不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吗?那些项目的成员辛辛苦苦大半年白忙活一场,拿不到数据和结果,多可惜啊。后来我也想开了,很多时候老板也没想清楚就大兴土木,下一个老板不认可所以推倒重来。本来阿里就是从上而下的决策体系,老板不想做了,拍拍屁股走人,员工来收拾烂摊子。阿里价值观常说,客户第一,员工第二,股东第三,分明是老板第一,员工最后啊。

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体系,让我找不到价值感。打个比方,假设淘宝要做一个美图修修的功能,我认为淘宝做美图修修完全没意义,但是老板说这个对公司的价值巨大,最后上线以后发现数据惨不忍睹,老板说不是这个决策有问题,而是你们这个团队做得不好。就好像诺基亚倒闭了不从管理层决策上找原因,反而怪员工不努力,这不是荒谬就是pua。做自己不认可的事情,还需要对数据效果背锅,这谁顶得住?

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拿着老板的鸡毛当令箭特别好使,本来估时两个月的项目只要说这是老板要求下个月上线的,好,那就能下个月上线。很多同事不敢怼老板,怼合作方倒是一套一套的。你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,他们不是想着完善这个方法,而是杠,不停地challenge,似乎这是一场辩论赛,把你辩倒就能让他们获得荣耀和成就感似的。大部分情况下,杠来杠去还是原方案,因为他们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,质疑你的解决方法美其名曰叫帮你想清楚。

在阿里做业务,老板要学会抢资源,员工也是。同一个层级的老板,先做谁的业务,给谁更早的排期,老板都是要争取的。一种是向上争取,大老板来定优先级,另一种是靠业务自身价值争取,让大家觉得先做这个更容易拿结果。有的时候需要中台资源,跨部门协同就十分困难,因为中台的kpi和你的kpi不一样,帮你他可能没有太大收益。有的中台同事人好,愿意帮你,有的中台同事动不动甩脸色,你热脸贴人家冷屁股。如果此人一副拒绝合作的态度,这种时候要么找他老板对齐kpi,要么抛掉自尊继续伺候这位大爷。大家都是基层打工人,风水轮流转,谁还没有求人的时候呢?

还有一个误区,那就是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都很优秀,这和考上北大的人都是天才一个逻辑。阿里的校招条件很严格,但是社招是比较容易进来的,上到哈佛耶鲁,下到二本三本。有的同事三句话就能明白你的意思,有的同事说三个小时都不一定理解。有的同事30岁还是p6,有的同事25岁就是p8。说到层级,讲讲阿里的晋升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,除了业务拿成果,工作要努力,老板的垂青和部门的绩效也十分重要。如果你在一个3.25的部门,就算做出3.75的绩效,想要晋升也是十分困难。即使你付出3.75的努力,也有可能获得3.25的绩效,看内网上大批3.25申诉的帖子就能知道,绩效考核没有绝对的公平,这就是职场。

如果你寻求人生的意义,可能互联网大厂并不适合你。大家都是螺丝钉,有你和没你没什么区别,即使你能做到90分,他只能做到70分,但是公司要求60分就可以,没有人无可替代,哪怕你是90分。这是为了公司的稳定性,因为一旦有人无可替代,那这家公司极容易陷入风险之中。哪怕总裁离职了也没关系,换一个总裁公司照常运转,只是70分和90分的区别,不是破产和盈利的区别。互联网大厂已经成为了一条流水线,我们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。

每次看着kpi指标会觉得工作很虚无,又要达到多少活跃用户,实现多少GMV,停留时长和点击率要达到多少。所有的App都在努力让用户粘在手机上,电商app制造消费陷阱,新闻app用没营养的内容博眼球,视频app蚕食我们的碎片时间。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生产内容,也没有创作价值,只是让用户更沉迷手机罢了,谁又在乎他们视力是否下降,有没有抬起头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呢?可能网络就是他们的全部现实。

很少有同事在八点之前下班,往往下班的时候天都黑了,只有上班和中午去吃饭的路上能见到天空,一天的时光坐在电脑前倏忽而过,而我已经忘了多久没有看到过太阳下山,多久没有拍过灿烂的晚霞了。

原文链接:阿里员工离职有感:每个人都是卷中卷,老板抢资源,员工也是!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